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调研成果
提高我国行政效率的途径分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12-20 23:18:39 打印 字号: | |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基本含义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正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原则的提出导源于经济学方法对法律的渗透,揭示出法律内在的经济属性,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作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 “可能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两种途径是:具有与促进效率相反的目标;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没有将其追求目标的成本最小化。”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就是政府生产力,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生产力。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效率(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这三个层次的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行政效率:一是指投入产出的定量比例关系;二是指最佳的选择;三是指能达到的最高纪录;四是指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五是指及时有效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上述几个方面都是从宏观上评价行政效率,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则应结合实际予以综合衡量和评价。我们经常用以评价、衡量、测算行政效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行政费用测量法(从单位费用、人均负担、剑术?费用来测量);行政功能测定法(将每项目标与理想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因素评分法(给人力、经费、物资、机构、制度、方法打分)。我们也可换个视角来考察行政效率:局部与整体(坚持局部效率从属于整体效率);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单纯经济效益应从属于社会效益);正效益与负效益(全面衡量)。

二、基本要素

行政行为速度

办事速度是效率的外在表现。但是,就行政效率而言,并不一定是越快越好,而是指时间使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的时间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所谓希望的快,当然是越快越好,即时即刻。所谓可以接受的慢,是指行政服务对象的希望底线,即不因政府工作的周期破坏其原定的计划,或者付出额外的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不至于“坏事”。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是比较理想的。一方面,政府机关不需要为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十分必要的速度而支付不合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会对服务对象造成任何意义的延误。

行政行为的成本

政府处理问题的投入成本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大致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设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行政人员成本。如果政府机关处理某个问题速度很快,具体的服务对象评价为效率高。但是由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与处理该问题的最后社会效果不成比例,就不能认为该政府运作具有高效率。例如,某地通往某旅游景点的公路年久失修,经常发生堵车和游客被围困在旅游景点的现象。当地政府于是派出专机免费疏散被围困的游客。如何评价当地政府的工作效率呢?对被围困的游客来说,政府办事效率高。如果是非常特别的情况,如涉及人的生命安全,作为既定的应急措施,这样处理没有问题。但如果通过及时维修公路能够解决的问题,却不及时维修公路,而是等到游客被困再派出飞机来解决,就不能得出结论说这里的政府运作效率高。

行政行为的正确度

  处理问题的效果是行政目标的核心。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和增加服务对象的合法利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成本也好、速度也好,只有同效果联系起来考察才可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对于抽象行政行为而言,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是指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各种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充分兼顾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行政效果是指行政机关对管理(服务)对象所作出的行政决定合法、合理、公平、公正。

三、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曾指出:“现在国际国内普遍都感觉到我们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办事拖拉,这样还搞什么现代化。”近些年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体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简化程序、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从实践上看,我国行政管理的效率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适用于本时代的行政管理体系。然而,旧的行政制度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封建皇帝实施绝对权力的工具,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也就是说,权力只集中在少数的官僚手中,官本位思想长期占据着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行政体系中不可剔除的顽疾。在这种旧的官僚制度的束缚和影响下,行政人员安于现状,贪图享受,行政行为嬗变成一种封官授爵的重要手段;再者,行政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且行政人员多为有权有势的人,这样很容易形成利益的相互揪扯,非常容易滋生腐败,行政行为的有效性也就受到极大的限制,行政效率也就不可能提高。[4]新中国成立后,一种全新的、代表广大人民最跟本利益的行政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行政效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因循守旧的观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政府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旧的体制残余尚存,新体制的弊端新生,且两种体制互相参合,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另外地方行政部门中有些人员互相牵制变成了互相掣肘,造成办事拖拉,互相扯皮,政令难行等恶果;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5]满足于按部就班,在思想上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所有这些反映在地方行政部门中,就是“官僚主义”,“衙门作风”,这种传统方面造成的危害,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效率仍造成很大的影响。

2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透明度不够,民主化程序不完善

  随着我国民主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行政的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仍然滞后,严重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如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实行去民主化管理,大搞一言堂,领导一个人说了算,导致领导权力过于集中,从而不能发挥群体的智慧,如此可能造成决策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失误,导致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再者,有些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在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方面,不能实行民主化程序,如任人唯亲、任人为财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往往出现偏重于那些唯命是从的执行型、老成持重四平八稳的保守型、老实听话的实用型干部,这必然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形成行政效率不高的局面。三是目前大多数地方行政部门并无明确的考核指标,考核缺乏统一科学的民主化程序,导致人员考核透明度不够,特别是考核中没有严格的工作责任制,不能做到责权统一,考核失误缺乏有效的惩罚手段,导致部门内部争功诿过现象的产生,并严重影响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行政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3 、地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行政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一般而言,行政人员的素质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处理事务的能力等。我国地方行政部门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仍然存在,首先表现为领导的管理水平和行政素养问题。任何一个行政部门,如果没有素质较高的领导者,就会成为一个松散的、缺乏战斗力的机构,也就谈不上高效率。在我国,个别地方行政部门的领导常常表现为因循守旧,只顾本部门利益,缺乏全局的眼光;或者只顾自身政绩,没有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或缺乏专业知识,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严重影响了下属的工作热情,降低了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效率。其次,很多行政人员并非根据部门所需配置,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常常是盲目办事,或唯领导的命是从,或以“完任务”为目的,而没有运用科学原理去指导实践,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相关事务,较多的是以人设事,以事磨人,以领导意志代替有关政策,难免不引出政出多门,决策经常朝令夕改的局面来。另外,用人机制的落后导致难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症,使得行政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办事敷衍塞责,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最后,个别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较差,作风拖拉,办事犹柔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少创新和开拓精神,那就不能准确地、完整地、及时地理解和贯彻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也不可能提高行政效率。

4 地方行政部门权力监督体系不健全,责权不明确

  行政监督不力影响行政效率。我国地方各行政部门虽有相应的监督部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再加上各个部门的职权不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地方行政法规法制不健全,致使行政的随机性和行政监督无法可依,往往造成上级能监督下级,但下级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渠道来监督上级的工作情况,而平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由于职责分配不明确,形成监督真空,影响行政效率。另外,外部监督,尤其是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未能很好发挥作用,也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提高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途径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相对低下,而行政效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低下则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发挥受到“迟滞”。因此,必须极大地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实际,提出提高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行政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我们既要重视传统行政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依据时代精神,通过吸收传统行政道德合理的内核,取其精华。比如,传统行政道德所讲的“至公”、“天下为公”、“德政”、“仁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又要剔除传统行政道德中的糟粕成分,树立牢固的效率观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思想的束缚;要充分发扬时代精神,把行政效率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量化标准,在政府部门中形成人人讲效率、事事讲效率的良好风气。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发展意识和全局观念,从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本位主义和狭隘中解脱出来,自觉地服从大局的需要,减轻官僚主义作风;第二,地方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行政干部应从过去的传统观念和标准中解脱出来,应从命令型、执行型、保守型、任务型向自主型、开拓型、开放型、服务型转变。组织人事部门要坚决破除“官本位”、“衙门作风”的不良习俗,大力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服务意识上有了新的突破,管理才能深入民心,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行政行为才会发挥出它应游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行政效率。第三,根据各个不同的地方行政部门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特点进行管理,也就是要遵循行政管理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避免因循守旧、套用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手段。

2 、大力提高地方政府行政决策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化程序

  目前,有些地方行政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强调以领导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法律意识不强,权力运作的随意性大,而且权力运作过程中,公开程度低,容易导致暗箱操作,违法行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行政部门应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合理的调整,以逐步建立起来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地方行政机关要通过政务公开,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人员,提高行政运作的透明度;要特别重视舆情民意,加强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传播,以便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合作,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经常通过信访、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调查,广泛向人民群众传递行政信息,听取群众的反映,广泛从社会搜集信息反馈社会公众意见,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要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举行专题的发布会,选择一定的场合,通过不同的新闻媒介就一段时期的工作以及有关工作的政策,即将出台的重大行政措施,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形势等主动向社会通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配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要按照“唯才是用”的原则,进行民主化选拨,并按照岗位所需进行合理录用,杜绝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发生。地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化程序,以实现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规范化,使行政行为有规可依,做到违规必究。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还应该按照法制和科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部门特点的日常工作制度,这对提高政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高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

  要充分发挥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必须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建立合理的行政领导集体,并不断地探索科学的行政领导艺术。领导者要做好行政管理,就要善于领导所属行政人员同心协力做好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之,高行政效率也会向低的方向转化。领导者是否具有现代管理观念同行政效率关系极大。领导者要通晓现代管理观念同行政管理的规律,树立信息观念、系统观念、时间观念、信誉观念等。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影响力来提高行政效率,不随便干预下一层次的事,不颠倒工作的主次,要随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调动部属的积极性等;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行政人员队伍,公开招考、录用新人,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召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还应在继续教育培训、竞争任用、激励奖惩等方面有所突破,以激活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要特别注意加强行政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4、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体系,用法规来规范责权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与行政权力监督不得力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系统至今没有一套系统完备的规范行政管理各环节及其公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已有的一些制度则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因此,必须加强行政监督体系的建设,建立日常工作制度。这些工作制度包括通报制度,正规的公文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办公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等。特别是严格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责权,做到责权统一,从制度上杜绝平级部门之间监督真空的现象。其次,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外部监督并不得力,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做好事前安排,事后汇报,一般性巡视和开会期间的质询方式要大力加强;而人民群众由于不能有效地参与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实施对行政管理的真实监督只留在口头上。因此,要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与地方行政管理活动,真正确立人民的“主人”地位,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大力发挥社会舆论新闻机构的作用,对一些重大决策的过程效果进行公开曝光。
责任编辑:祁阳县法院